政策解读丨王 攀 让体育成为最好的教育:以体育人的北京实践

2025-06-24

最近,学生体育、身心健康、人工智能教育等热点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今天,我们摘编了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王攀的《让体育成为最好的教育:以体育人的北京实践》,为大家划重点!


       让体育成为最好的教育:以体育人的北京实践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王攀


北京市持续深化中小学校体育改革,着力形成以体育人的生动实践。一是理念重塑,广泛凝聚“让体育成为最好的育人方式”的改革共识。二是评价牵引,以强化过程性、选择性和健康性的体育中考改革为支点撬动学校体育常态工作转型升级。三是体化实施,以“能出汗”的体育课、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育人、班级赛等为抓手,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常态机制。四是落实保障,通过多元保障师资场地、技术赋能精准施策、推动各方深度协同等,构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

理念重塑:让体育成为最好的育人方式

2020年,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引领新时代北京学校体育走向实质性变革和内涵式跃升。在此过程中,北京聚焦重点关键、注重落实落细,在实践探索中广泛凝聚“让体育成为最好的育人方式”的改革共识,这也成为后续北京学校体育改革得以赓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1.八个关键词:圈定学校体育改革基础性工作

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北京凝练形成学校体育改革的八个关键词,即全员、评价、课、练、赛、师资、场地、协同。其中,全员是价值取向,评价是动力牵引,“教会(课)、勤练(练)、常赛(赛)”是工作机制,师资、场地和协同是基本保障。


2.三个改革目标:明晰学校体育改革行动方向

快乐体育:对学校体育“温度”的要求,旨在让学生享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和高峰体验,保护和涵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提高学生的“主动健康”素养。

全员体育:对学校体育“广度”的要求,强调体育作为育人方式必须作用于全体学生的实际获得,让每一名学生都站在运动场的最中央。

以体育人:对学校体育“深度”的要求,凸显体育是一种育人方式的实质,以切实“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3. 九个认识转型:把握学校体育改革实践要点

一是从掌握技能到完善人格,二是从以成绩为中心到以健康为先导,三是从独立学科到五育枢纽,四是从少数特长到全员覆盖,五是从学生参与到师生共享,六是从学校体育到家校协同,七是从锦标主义到过程第一,八是从说教体育到快乐体育,九是从外在要求到内驱需求。

评价牵引:撬动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支点

1. 过程性:抓住敏感期,引导学生持续科学运动

2. 选择性:丰富考试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关于体育中考改革现场考试部分,考试内容较之以往有较大调整,考试要求从“8选3”调整为“22选4”。考试采取分类限选的方式,将所有项目划分为4类,包括两类身体素质项目和两类运动技能项目,学生须从每一类项目中选择1项(共4项)参加考试。考试内容涵盖中长跑、跳绳、引体向上、体操游泳和三大球两小球22个运动项目。

3. 健康性:倡导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体育自信

企业微信20250624-100243@2x.png

一体实施: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常态机制

近年来,北京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通过高质量落实体育课时要求、每天锻炼2小时、课间一刻钟、班级赛等,逐步构建起“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新常态,切实提升校园体育运动时间和质量。随着《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简称“体育八条”)的出台,体育与健康教育将进一步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1. 打造“有场景”“能出汗”的体育课

2. 探索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体育育人模式

3. 以班级赛为抓手重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全面保障:涵养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

1. 内部挖潜+资源共享:多元保障优化师资场地

2. 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施策补足学生体质短板


来源:鑫洪体育


免责声明:平台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向公众号专用投稿邮箱(hanxu@yoonuu.com)来信联系,核实后立即删除。






分享